金庸诞辰百年,在浙江海宁寻找大侠踪迹

凡是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金庸的读者。一百年前,金庸在浙江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出生,一个复杂的江湖从此开始酝酿,并在数十年后形成几代人的共同记忆。“金庸是成功的大作家和报人。

凡是有华人的地方,就有金庸的读者。

百年前,金庸在浙江嘉兴市海宁市袁花镇出生,一个复杂的江湖从此开始酝酿,并在数十年后形成几代人的共同记忆。

“金庸是成功的大作家和报人。”前《明报》月刊高级编辑、《明报》社长室行政秘书杨兴安接受南方+记者采访时称。

小说家、导演、编剧、报人,金庸在虚拟和现实的双重世界,创造自己的江湖。

2018年,金庸去世,他有关“人生应如何度过?”的回答,成为频繁出现的缅怀句子——“大闹一场,悄然离去”。如今,近六年过去,人们没有忘记他。

位于浙江嘉兴海宁袁花镇赫山房的金庸故居。 南方+ 张晋 拍摄

藏在文字江湖里的故乡

海宁市区东行20公里,驱车前往袁花镇,循着武侠路,就能找到位于赫山房的金庸故居。正是在这处宅子的书房里,金庸读了人生中第一本武侠小说《荒江女侠》。

赫山房的屋基自明天启末年建成,至今已历经近四百年。为迎接金庸百年诞辰,当地对赫山房展开了内部展陈及外部环境提升工程。记者参观时看到,这里白墙黑瓦十分典雅,阳光透过窗棂洒下阳光显得静谧。

在金庸的记忆里,“这座宅子有五进,前厅挂着一块大匾,是康熙皇帝给我祖先查昇写的堂名,‘澹远堂’三个大字周围有九条金龙”。康熙还曾这样评价海宁查氏,“唐宋以来巨族,江南有数人家”。

杨兴安告诉记者,查氏是地方望族,对金庸的文化素养方面的影响非常大,金庸的第一部小说《书剑恩仇录》也与家乡相关。

1955年,金庸首部武侠小说《书剑恩仇录》横空出世,这部以家乡传说“乾隆皇帝是陈阁老儿子”为主线展开的故事,成了那副有名的对联“飞雪连天射白鹿,笑书神侠倚碧鸳”的第一笔。

金庸少年时期曾在涵芬草庐读书写字。 南方+ 张晋 拍摄

金庸把家乡的风物藏在了文字的江湖里,在他的第一本小说里,他写海宁潮——“这时潮声愈响,两人话声渐被淹没,只见远处一条白线,在月光下缓缓移来……潮水越近,声音越响,真似百万大军冲锋,于金鼓齐鸣中一往直前。”

袁花镇在杭州湾边上,当地一名居民告诉记者,本地人基本已经对潮水的起落习以为常,每天昼夜各一次潮汐,天气恶劣潮水就凶猛。一般来说,农历八月十八日是观潮的好时间……“金庸当时也应该对潮水见怪不怪了”。

离开海宁多年后,金庸1992年首次返回故乡,此后又五次回到家园。六次返乡,他两次到盐官观潮。

武侠,是成年人的童话

海宁市袁花镇中心小学教育集团(下称“袁花小学”)校长顾跃超是土生土长的袁花人,20世纪70年代末出生的他在还未听说过金庸这个师兄时,就已经看过由金庸小说改编的漫画和电视剧。

据顾跃超讲述,金庸在当地耳熟能详的时间,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,当时“邓小平接见了金庸,这个消息到处传”。1981年7月18日,邓小平会见查良镛,当天晚上,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节目中播发这条消息。这次会见后,金庸小说在内地“开禁”,并很快成为畅销书。

金庸在报社工作期间开始武侠小说的创作,而创作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一次比武。1954年,香港太极派拳师吴公仪,澳门白鹤派拳师陈克夫,相约在澳门比武,香港民众十分关注。很快,陈文统以笔名梁羽生在《新晚报》连载了《龙虎斗京华》并迅速走红,次年,查良镛被报社指派接着写武侠小说。金庸就这样上场了。

金庸故居内部展陈。 南方+ 张晋 拍摄

十七年后,《鹿鼎记》连载完毕,成为金庸武侠世界的终章。金庸为何不再写下去?他自己曾在一次讨论中表示:“我喜欢不断地尝试和变化,希望情节不同,人物个性不同,笔法文字不同,设法尝试新的写法,要求不重复已经写过的小说。”

媒体人于文的金庸阅读史将近十年,在一次工作中,香港《武侠世界》杂志社前社长沈西城问她“金庸为何好看”,于文罗列出自己的理由后,沈西城说:“一句话讲完,就是能吸引你看下去。”

作家王蒙在《哀惜金庸》中写道:“他在武侠套路之中,加入了更多的人情世态、善恶炎凉、文化历史、地域风情、社会沧桑,还有性格命运。”

于文觉得,也许正是武侠这样有着现实质感的成年人童话,能给人暂时从现实抽离的空间,而短暂离开之后,一段“神游”又能与现实互文,让人用虚拟琢磨现实。

金庸之外,报人查良镛

在很小的时候,查良镛就与报纸结缘。就读袁花小学时,他主编壁报《喔喔啼》。如今,为迎接金庸诞辰百年,这本校刊在今年正月初一复刊了。

金庸读书时主编的壁报《喔喔啼》,已于今年2月10日复刊。 南方+ 张晋 拍摄

在金庸故居展馆的序言中,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写道:“理解金庸的独特贡献,必须兼及其作为报人的政治智慧与作为作家的文学才华。”

1946年,查良镛入职杭州《东南日报》,主要工作是从外国广播中选取有价值的内容编译成国际新闻稿。1947年10月,《大公报》上海馆招聘3名翻译,查良镛从109个应征者中脱颖而出,半年后被选派到香港参加《大公报》香港版复刊工作。1950年,为圆外交官之梦,他离职北上,当年6月,又重回香港《大公报》。

1959年5月20日,《明报》创刊,金庸后来说:“‘明’字,取意于‘明理’‘明辨是非’‘明察秋毫’‘明镜高悬’‘清明在躬’‘光明正大’‘明人不做暗事’等意念。”

也正是这一天,《神雕侠侣》开始在《明报》连载。而且在一个多月内,《神雕侠侣》连载从原先的每天1100多字,增加到1200个字,再到1600多字。不少人认为,在《明报》起步之初,金庸的武侠小说把这个报纸喂活了。

1959年5月20日,《明报》创刊。 南方+ 张晋 拍摄

1959年5月20日,《明报》创刊。 南方+ 张晋 拍摄

如果说《明报》的一条腿是武侠小说,另一条则是查良镛的社论,两条腿走路,让《明报》立住站稳了。作为《明报》社评的主持人,自创刊至1993年宣布退出,查良镛撰写了7000多篇时事评论。他的视野既覆盖本地,也放眼国际。香港政府有新政策出台,他分析政策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;个别东南亚国家排华,他发文《中国人感到忧虑》,分析华人的安全问题。

左手社论,右手武侠——很多人如此总结查良镛的文字生涯。论及这二者的关系,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写道:“儒道之互补、出入之调和、自由与责任、个人与国家,在金庸这里,既落实为大侠精神的阐发,也体现在小说与政论之间的巨大张力。”

人生倏忽百年,“大闹一场”之后,金庸不会离去。

南方+记者 张晋 朱红鲜

云帆号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44669190@qq.com 反馈 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unfanhao.com/n/4648.html

(0)
小阿开的头像小阿开
上一篇 2024年 3月 10日 下午7:44
下一篇 2024年 3月 10日 下午7:46

相关推荐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联系我们

400-800-8888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件:admin@example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