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月12日下午,五菱宝骏悦也Plus正式上市。在发布会现场的PPT上,车企方面写道:“宝骏本场发布会没有对标,也没有拉踩,有没有流量,就拜托各位了!”这张在朋友圈广为流传的图片,相信会让许多网友会心一笑:好像什么都没说,又好像什么都说了。
就在前几天,智己汽车在发布会上标错了小米SU7的一项重要参数,小米方面连发三篇微博声讨智己汽车,最终智己汽车公开道歉。而这不过是当下新能源车企之间拉踩、互撕现象愈演愈烈的缩影——有网友就指出,小米汽车也直接与特斯拉model 3、保时捷taycan进行了对标。
从“1000万以内没有对手”“500万内最好”“遥遥领先”之类的夸张形容词,到在产品发布会内涵、讽刺竞争对手的产品细节,再到一些车企CEO亲自下场,在社交媒体上发表针对友商的出格言论。难怪有不少网友戏称,当下的新能源车圈越来越像“饭圈”了。
新品发布,当然需要关注、需要流量。但对消费者而言,购买汽车是名副其实的大宗消费,追求的一定是物有所值,甚至是“物超所值”。车企依靠话题、流量来推广产品没有错,但任何一家新能源汽车卖得好不好,终归还是要拿产品说话。
比起在车圈内大搞“饭圈”,培养所谓忠粉、拥趸,广大车企更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提升技术、突破瓶颈,思考如何加快智能化升级,如何提高电池续航,如何保证车辆安全性等。
公开数据显示,2023年,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新能源汽车总销量中占比近65%。中国已经连续9年蝉联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第一。另一方面,中国体量巨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多样的用车环境,为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、迭代升级提供了土壤。
既然如此,中国新能源汽车完全可以依托完整工业体系和丰富人力资源,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成本,提高新能源产品的经济可及性。市场的竞争固然激烈,但各大车企品牌的成长空间仍然充足,谁能在这个关键时刻保持定力,拿出具有突破性的技术,谁就有可能脱颖而出。
更重要的是,相对于欧美传统车企,中国新能源车企具有包袱轻、顾虑少、掉头快等优势。中国新能源汽车要在国际范围内打造知名品牌,就需要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优势,包括技术、质量、安全、成本等。
就此而言,中国新能源汽车根本没有必要纠缠于“内斗”,而是应该互相学习借鉴、共同做大市场,将目光投向世界市场,力争尽快“走出去”。研究显示,2024年在欧盟销售的电动汽车将有四分之一是中国制造,明显高于去年的19.5%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小米董事长雷军最近转发了一条华为终端的微博,称“未来十年是智能化的十年,中国新能源车行业一起向前。预祝智界S7大卖!”这正是中国新能源车企该有的态度——彼此尊重、互相学习,才能一起进步。对于广大消费者而言,更希望看到的是车企拿出更多令人惊喜的新产品、新技术,而不是互相内涵、拉踩互撕。
(原题为《别让新能源车圈“饭圈化”》 作者 李勤余 来源 澎湃新闻)
云帆号所有文章资讯、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(部分报媒/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),仅供学习参考。用户通过本站上传、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。如有侵犯您的版权,请联系我们44669190@qq.com 反馈 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。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unfanhao.com/n/7037.html